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437章 推手(二) (第1/1页)
离开活动现场后,黑色的林肯商务车内。 一行人夜兼程的跑路演,那叫一个心疲惫。此时没了外人,不用照顾形象的瘫在座位里。 不过刚刚宣布的续集计划,还是让众人各有心思。 大电影的续集,稍微有点头脑的都知道好处多大。 扎导偷瞟莱曼一眼,见他闭着眼睛,也不知道该不该打扰。 车里有些安静,此刻的莱曼也在思考开发续集的打算。 这并不是什么心血来潮,而是电影成绩太好,不能浪费的一种资源利用。 毕竟构思结尾留白的剧,也是他同意的。 总不能埋下了伏笔,而不去动用吧。 此刻,他忽然想到了《僵尸世界大战》。 如果按时间线来算的话,正好是丧尸潮爆发之后,整个美国都陷落的故事背景…… 论票房,全球5亿多也不算磕碜。 不过这部影片的主要问题就是太过注重镜头特效,文戏的编排有些太过儿戏。 壮观的视觉感受完全撑不起脑残的剧,就像一个人的肚子里有很多内脏,可唯独缺失了心。又仿佛选择了“量”,放弃了“质”,选择了“刺激”放弃了“剧深度”,选择了“大场面”,放弃了“角色塑造”,没有拍出末灾难电影的灵魂。 而如果选择这部的话,剧是个大问题。 很可能需要大改,承接《纽约行》的创作脉络让两者尽量产生很好的联动,不然的话,让影迷们满意接受估计不太容易。 他细细想着,一时之间好像有了些许思路…… 《纽约行》的IMDB评分落到了8.2分,在网站收录的高分电影里,足以排进前100。 在它前列的是《疤面煞星》、《马耳他雄鹰》等佳作,《纽约行》正好与《赌城风云》、《猎鹿人》等并列8.2分,排在93位。 不过,文艺类型的电影评分总是稍高,如果还加上票房盈利幅度的话,《纽约行》排在前二十都是正常的。 毕竟丧尸题材的作品,其本的天花板就很低,有个7.3,7.4左右就很出色了。 《纽约行》这评分已然成了好莱坞丧尸题材新的天花板。 这也因为电影的制作班底是泛英语圈子,要是亚洲来拍的话,美国观众的接受度又会打个折扣。 文化接受度这一块,美国人向来不算太包容。 IMDB的评论席里,有很多人赞同的一个观点是说《纽约行》有些地方还是太过注重商业气息,没有深挖主题的劣根。 比如,为什么结尾的时候导演不让士兵杀孕妇和小孩? 如果是这个结局,黑暗了不知多少,还能进一步影美国政府的无能。这似乎是更有深度,更绝望,立意一下就上去了。 这样的观点突然就在网络上传播开来。似乎有人在推波助澜。 毕竟《纽约行》占据了太多市场,被人记恨也是应该的。挡了人家的财路吗。类似的话题不少,大家突然玩起了来找茬。 这事很快就让莱曼知道了。 对于这样的问题,他有些好笑。 《纽约行》还是以票房为主的。 死个主角就被不少影迷痛骂,再来一个团灭,还是象征着希望的小孩与孕妇,岂不是剧喂屎? 在这世上,绝大多数人还是希望看到美好的结局。因为谁都知道,电影是假的,但好的电影会不自的让观众代入绪。 所有的角色,可死可不死,都是导演和编剧怎么安排的问题,非要太过强行,那不是和观众和票房市场过不去? 很快,一篇强有力的通稿开始驳斥这种论调。莱曼代写的。 “有些文艺小青年动不动就喜欢突出“人的黑暗面”。 可为啥要突出“人的暗面”?有什么刻意要去做的地方吗?不突出电影就不行了?bī)格就高了? 那让《泰坦尼克号》里,大家各自逃命,男主一脚把女主踢下水,也“黑暗”的;《教父》里,帮派人员个个冷凶悍,滥杀无辜,不讲规矩,不也更“黑暗”? 但为什么要那样做? 《纽约行》的中心思想难道只剩下人黑暗了吗?如果是,可能都没看过,或者夏姬吧乱看。 男主杰克的蜕变,从自私、利己,只想独自带着女儿逃离,到后面被某些幸存者的善念感化,联合他人一起断后,救人,临到死,不甘心的哭泣,也是为了践行自己的责任感。 壮汉就更别说了,护着妻子一路,证明自己是真正的男人,永远而出。 还有棒球男和拉拉队长,两人互有愫,还未表明,也不知道上帝随时会在两人之间堵上一扇打不开的大门,最终怀抱啦啦队长共同赴死。 至于最后没有开枪的士兵,则有力证明了一切想守护的东西都是值得守护的,是孤岛的希望。 这种时候,为深刻而深刻,是不是有病? 电影有那么多丑恶的嘴脸,生存变得这般困难,但关键时刻,依旧会有人站出来。 这也是电影想讲的地方,结尾又有什么毛病呢。 那些士兵的内心深处就不渴望幸存者了?道路的破坏,满目的疮痍,丧尸的残骸,都在说明士兵在有意义的坚守阵地。 还有,老是瞎琢磨什么暗面的,可能精神上有病。 有病的话,别耽误治疗,看开点,才能活得久。忠告。” …… 《纽约行》不是没有缺陷,甚至还有一两个穿帮镜头,搭景没搭好。 批评也不是不听,比如巨石强森的演技不够自然,动作戏还好,一到文戏,就过于肤浅,为了怒而怒,近景特写更是一个没有,就是为了怕暴露强森演技不扎实这一点。 还有伊娃,没什么存在感,虽说表演没啥问题,但也不够出彩,要不是后面有一段她个人的长镜头,也就是杰克死后,伊娃护着安吉,憋着声音哭泣那段最为出彩,然后呢,没了。存在感依旧薄弱。 安吉因为是小孩,形象符合即可,算是赞誉多过批评。 其余角色,西装大反派演的让人恨恨,是最惊艳的,完全压过了伊娃、强森等演员,也是削弱了主角团的镜头效果,有些失衡。 这都是莱曼同意的点。 他也没想反驳。 ――――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