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三十九章 风起 (第1/2页)
三月,长安。 眨眼间,已是月末。 自月中开始,连续一周的靡靡细雨,把灵宝寺后门的那株桃树打得粉红凋落。 山门外,遍地桃红。 雨水把花瓣冲进了河渠,随着河水流淌而去。 狄仁杰一手持油纸伞,另一只手里拿着课本,沿着河渠堤岸漫步。 当他走到桥头,下意识停下脚步,回头向灵宝寺的山门看去。 只见山门紧闭,不见那伊人身影。 他怅然若失,摇了摇头,迈步走过石桥。沿着济度巷往里走,在小院门口停下。 不知为什么,他总觉得似乎少了些什么。 没有黑三郎的吠叫,也不见阿弥的身影。 柳娘子坐在屋檐下缝补衣衫,看上去也不是很有精神。 洪亮从厩房里出来,看到站在院门外的狄仁杰,先一愣,旋即道:“郎君回来了,怎不进门?” “哦,正要进,正要进。” 狄仁杰说着话,就推开了院门。 “狄郎君回来了。” “是啊。” “今天可是回来的比昨天晚。” “是啊,今天国子监的博士留我考校课业,所以回来的晚了。” “晚饭已经做好了,郎君若是饿了,只管去拿吧。” “多谢大娘子。” 又是一番日常的寒暄,没有任何新意。 狄仁杰总觉得,柳娘子对他似乎有一些怨气。 其实他很清楚,柳娘子对他有怨气也是情理之中。当日他让阿弥去丹阳郡公府取刀弩,谁料想丹阳郡公竟然把苏大为留下来。这一眨眼,都过去半个月了,还不见回来。 一开始,柳娘子很是欣喜。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那种欣喜逐渐变成了担忧,然后又演化为焦虑。 试想,苏大为一介草民,何以被丹阳郡公挽留这么久?根本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人物,也没有什么交集,却一晃过去了半月……换任何一个人,怕都要为之担心。 事实上,便是狄仁杰也有点担心了! 半月前,狄仁杰听取了苏大为的建议,带着人重又搜查了吕家酒肆。 在吕家酒肆的地窖里,他找到了玉枕。 随后,狄仁杰把玉枕交给裴行俭,算是把这桩事做了一个了结。之后,他就拒绝了裴行俭的邀请,返回国子监开始求学之路。由于之前落下了好多课业,狄仁杰回到国子监后,不敢有丝毫怠慢。每日,他两点一线,沉浸在经书的世界中。 最初国子监的老师们,对狄仁杰有些不满。 你一个太学生,还是新生,开学了不说赶快来上学,却跑去帮忙查案。 如果是个普通人,国子监早就把他开除了。但是裴行俭出面求情,他虽非五姓七家出身,但河东四姓之一,也算是老牌门阀世族。况且,裴行俭也出身国子监,如今贵为从六品职官,而且是实权的长安县县令。他的面子,还是要给的。 长安县,是上县。 从六品职官,听上去好像只比七品官大一级,但实际上,地位很高。 别以为七品官小,按照九品三十六级的职官划分,已经属于高级官员了。之所以后世人觉得七品官小,无非是因为那句’七品芝麻官‘的缘故。七品官,绝非芝麻大小的职官,那只是一种自嘲而已。七品官尚且如此,况乎一个年仅三十的六品官? 再直白一点,长安县令,相当于后世帝都东西城区的区长。 谁又敢说,那是个芝麻小官! 靠着裴行俭的脸面,狄仁杰在回到国子监后,没有收到明显的刁难。 但隐性的刁难,却一点都不少。 好在狄仁杰生性坚毅,对于那些刁难并不放在心上,反而发奋学习。在几次考校都获得优异成绩后,国子监的老师们,也对他改变了态度,由不满渐渐变为欣赏。 这说起来容易,但是狄仁杰自己清楚,过去的十天里,他付出了多少努力。 只是,心里面总是不舒服。 早起没有阿弥一起练功;晚上回来也听不到黑三郎的吠叫,生活似乎变得很无趣。 他开始后悔,不该让苏大为去昆明池。 早知道,那天他就陪苏大为一起去,说不定也就不会有这些事情。 他去问过裴行俭,但裴行俭似乎也不清楚,发生了什么事。据说,李大勇如今不在长安,不晓得去了何处。狄仁杰就奇怪,李大勇堂堂千牛备身,不在长安留守,随行伴驾,又跑去了哪里?李大勇不在,裴行俭也不好过多去找李客师。 开玩笑,虽说裴行俭出身高门,但和李客师相比,地位上差异甚大。 如果裴行俭的老爹裴仁基或者他老哥裴行俨还活着,倒是有可能和李客师说上话。 他,资历尚有些不足。 对此,狄仁杰也不好责怪裴行俨。 他身为长安县令,每日可算是日理万机,哪有那么多的功夫,去为他跑去拜访李客师呢? 所以,他也只能好言安慰柳娘子。 天,业已彻底黑了。 狄仁杰坐在屋中,翻了两页书,觉得心神不宁。 雨,已经停了。 他走出房间,发现正屋的灯已经熄灭。 最近几日,柳娘子都睡得很早。 城门已经关闭了很久,苏大为肯定不可能回来。 她似乎也不想耗着,早早休息,第二天也会早早起床,等待城门开启的那一刻。 然后,她会一等一整天。 实在不行,明日就再去拜访一下裴行俭吧。 狄仁杰暗自打定了主意,在屋檐下站立片刻,返回房间。 他复又坐在桌前,伸手准备那一本经书温习。 可是手放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