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九十七章:东篱先生 (第1/2页)
“四哥,你紧张吗?” 肃王跟在张宗年身后,小声问裕王。 裕王点点头:“自然紧张,皇太爷、皇爷爷和父皇的老师都是东篱先生的弟子,要去见他,能不紧张吗?” 张宗年一边引路,一边用余光瞟着身后的四个少年,脸上带着笑意。 这几年东篱先生年岁渐高,学术之路又遇到瓶颈,已经很少过问世事,即便是此次辩论也鲜有现身。 这次东篱先生主动邀请徐锐,徐锐又坚持带上其他三个少年,看着这四个人中龙凤,年少青春的模样,张宗年总想着他们或许能给那个迟暮的老人带来一点活力。 转过一条小径,张宗年带着四人来到一个小院么门口,牌匾上写着“暖阁”二字。 “到了,进去吧,家师就在里面等着你们。” 张宗年朝暖阁一指,笑着说到。 徐锐点了点头,若无其事地走了进去,其他三人却是相互看了一眼,深吸一口气,稳了稳心神才敢往里走。 小院清新却谈不上雅致,除了两间青砖瓦房之外,便是满院子枯萎的瓜果蔬菜,想来当开春之后,这里又会变一片田地。 在这片枯萎的田地里,一个老农带着斗笠,默默铲着积雪,汗流浃背,不时用破旧的棉衣袖子擦去额头上的汗珠。 “老人家,请问东篱先生住在哪间屋子?” 徐锐走到老人身后,拱手问到。 老人转过头,笑眯眯地望着徐锐,他皱巴巴的老脸上满是皱纹,牙齿大概已经掉了不少,干瘪的嘴唇往里翻着,不过看上去精神矍铄,还有一膀子力气。 裕王三人刚好进门,黄正元一见这老人的模样立刻“噗通”一声跪倒在地。 “学生黄正元,见过师祖!” 师祖?这个老人就是东篱先生? 徐锐一惊,他实在很难将这个老农的形象与儒家第一人联系起来。 那老人也是一愣,笑道:“原来是新科状元当面,不错,不错,你如何认识老朽?” 黄正元叩首道:“学生师承鑫丰鸿儒刘子光,七年前家师进京为师祖拜寿,学生曾有幸随家师见过师祖一面。” 东篱先生微微点头:“原来是子光的弟子,果然不凡。” 说着,老人扔下手里的雪铲,对裕王和肃王拱手道:“二位便是裕王爷和肃王爷吧?几年不见,都长这么大了。” 两位王爷连忙下跪道:“学生赵恒见过师祖!” 两位王爷虽然身份尊贵,可论起辈分却都是东篱先生的徒孙,别说是他们,就算是宏威皇帝见了东篱先生也得行此大礼。 没想到东篱先生地位竟然如此之高,在场三人才一见面便纷纷跪倒在地,只有徐锐一个人还站着,不面有些尴尬。 见徐锐挠了挠头皮,一副为难的样子,东篱先生笑道:“你又不是老朽的徒孙,就不用为难了,孩子们都起来吧,咱们进屋里说去。” 说着,东篱先生便要上前相扶,跪着的三人哪敢受礼,连忙从地上跳了起来。 东篱先生笑道:“果然年轻是福,我老人家可真是羡慕死你们了。” 一句玩笑瞬间化解了拘束,四个年轻人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都忍不住笑了起来。 如果说长庆子甄竖黎像是一颗璀璨的太阳,让人一眼便能看出不凡,那么东篱先生左旬便是平凡的砂砾,返璞归真,平易近人。 虽然都只是匆匆一瞥,但徐锐对这两位宗师都生出了nongnong的好感,相比之下,他更喜欢东篱先生一些,毕竟太阳无论如何温和,总会给人一丝高高在上的疏离之感。 一老四少来到屋内,屋里的陈设出奇简单,除了书山之外便只有一盆小苗,一张长桌,连取暖的碳炉都不见。 兴许是看到四个少年面有讶色,东篱先生歉意地说:“老朽今年九十有七,手脚不大麻利,怕生火会点了这满屋子的书,只好委屈你们陪老朽一起挨冻了。” 四个少年哪敢委屈,连连摇头,表示没有关系。 此时,张宗年端着刚刚沏好的热茶跟了进来,两位皇子都是他的学生,不敢让老师斟茶倒水,连忙起身帮忙。 王爷都没好意思坐着,徐锐和黄正元自然更不好意思,也七手八脚地跟着忙活起来。 不知为何,东篱先生就是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和之感,令人如沐春风,轻松自然。 一翻怪异的礼让之后,六个人重新落座,先前的拘谨已经荡然无存,倒有些像是老友相会,分外温馨。 “对了师祖,今日乃是辩论之期,学生见您根本没有换上辩服,难道早就料定甄夫子无法过关?” 见东篱先生一身破旧棉袄,黄正元忍不住问到。 东篱先生与张宗年对视一眼苦笑摇头。 “不是师父神机妙算,而是他老人家根本就没打算参加此次辩论。” 张宗年苦笑着说。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