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明之我是崇祯_第111章 众人议政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111章 众人议政 (第2/2页)



    “陛下,虽然我朝失去了北方,但是江南的教育也绝对不能松懈,在下来到南京,发现江南学子治学态度不端,深受东林人影响,违背儒家精神,到处宣讲朝廷施政,已经背离了治学之道,陛下必须要整治。”

    张元久随后讥讽地说道,言语非常尖锐,直指东林人的秉,不仅让朱由检一阵诧异,更是让朱由检后的钱谦益心中一凝。

    张元久是河南大贤,他的学术思想是重礼和讲忠孝之道,至于传统的程朱理学里面过分地强调天理人,以及对治国之道大量论述,张元久反倒看的不是很重。

    当初天下都属大明之时,因为臣和阉党乱整,一些不得意的江南官员纷纷致仕回到江南,来到东林书院讲学,抨击朝政。

    这在当年也不算什么,毕竟臣阉党乱整,读书人抨击一下朝政也是利索当人,但是眼下大明皇帝英明神武,东林人还是在不停地抨击朝政,在张元久看来是治学之心的丢失。

    随着大明南迁之后,大明的中心来到了江南,所以张元久认为此时必须要制止东林人在江南乱政的思想。

    因为东林人在江南的影响力,所以江南读书人都受到了他们思潮的影响,不仅偏激地喜欢议政,而且还形成了一个东林集团。

    张元久认为这是偏激的学派集团,绝对不能留下,所以直言朱由检必须要整治江南东林人,消除他们的思想。

    朱由检听了张元久的话之后,顿时一阵惊愕,他此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张元久了。

    朱由检一直都在打压东林人,都是暗中使用手段,张元久是第一个在朱由检面前直言反对东林人的。

    “教育关系到民族未来,也是大明强盛的基础,朕这几正在和内阁商讨改革教育的事宜,它一定请张老过去讲学,朕定会聆听教训。”

    朱由检谦卑地说道,并没有直接回答张元久关于东林人的批评和讥讽。

    但是即便如此,朱由检后的钱谦益也已经一阵紧张了。

    让在场的众人进行一个比较,如果张元久说自己的学识第二,那么没有人敢说自己第一了。

    朱由检后的三位大学士中,范景文的才学不如张元久,但是范景文名气大,至于蒋德璟,也不是治学出,钱谦益在东林人中地位最高,但是如果论学识,还是不敢和张元久并列。

    所以张元久说出这番话,就是在场的东林人翘首钱谦益也不敢反对。

    范景文听了张元久的话之后,心中顿时一喜,他知道自己千辛万苦找来的这个张元久是对的,张元久今的表现实在是让范景文惊喜不已。

    张元久是潜心治学的名儒大贤,在大明读书人心中地位崇高,尤其是在北方学子心中,如果能够聆听张元久的一堂课,都是终难忘的事。

    所以当北方沦陷之后,不仅是李自成,就是多尔衮都在寻找张元久,但是都没有寻到。

    范景文因为和张元久有一些私交,知道张元久避难的地方在山东,于是派人找上了张元久,并且送去了亲笔信。

    张元久本来已经隐姓埋名,准备过完余生了,但是看到范景文的书信之后,也备受感动,毕竟国难当头,他为读书人,也该做点事,于是这才同意来到南京看一看。

    张元久来到南京之后,立刻发现江南读书人的风气不好,喜欢浮夸卖弄,而且衷于抨击朝政。

    张元久不喜欢这样的读书风气,他认为读书人就应该重礼重义,讲忠孝。朝廷的政务无论是好与坏,不能单纯地从学术思想里面解读,应该看它的效果。

    至于江南东林人的这种抨击时政的思想,张元久是反对的,而且张元久发现这些东林人已经不分好坏,只要是朝廷的政务,他们都会站出来反对,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。

    众人听了张元久的话之后,也纷纷沉默了,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复杂了,也涉及到了君王之道。

    就在众人都突然沉默之时,一个军官急匆匆地跑进了亭楼。

    “陛下,紧急军。”

    军官快步来到朱由检前说道,同时将一份枢密院的文书呈送到了朱由检手中。

    朱由检一听是紧急军,脸上顿时一凝,立刻接过文书,然后看了起来。

    打开文书一看,朱由检脸上的凝重更深了,驻守武昌的李守荣送来急报,大顺襄王刘宗敏结合十万大军东进攻打武昌。

    这个消息实对于朱由检来说实在是太突然了,参谋部虽然侦查到了刘宗敏集合军队,但是也没有预判到刘宗敏竟然在这个时候攻打武昌。

    “回城。”

    朱由检立刻起,然后大步走出了亭楼。

    本章完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