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53章 国都乱局 (第1/1页)
既然蒲大夫吩咐了,车稳怎么会不俯首听命。 他在蒲直右手边的一张案几后坐了下来,心头暗暗地松了一口气,同时对于自己在蒲家的地位,现在也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。 大堂内的位置,以上为主,以下为从,所以蒲大夫就端坐的大堂的上首,而蒲仲敛、蒲直,乃至车稳自己,作为家臣只能坐在下首。 左为尊,右为卑,这也是众所周知的规矩。 邑宰大人就坐在蒲大夫的左前方,而蒲直坐在蒲大夫的右前方,车稳自己则是在蒲直的右手边。 由此可见,在蒲大夫心目中,邑城还是以邑宰大人为尊,蒲直次之,而自己却敬陪末座。 不过,车稳心里此时并没有任何的不满,反而有点小小的庆幸。 他毕竟是外姓家臣,资历尚浅,如果突然在家臣中占据了较高的位置,说不定会引起某些人的嫉恨和为难,对他以后的前程也许未必是件好事。 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,这点世故车稳还是懂的。 更何况,蒲大夫今天能叫他来参与议事,说明已经真正认可了他为家臣中的一员,车稳对此已经感激不尽了。 钟吾国的先君在世的时候,他的嫡长子公子笃弑君不成,被迫自尽身亡,曾经追随他的朝中卿大夫们一个个自刎谢罪。 那些卿大夫的后人虽然保住了一条性命,但大多数也因此流离失所,生无可依。 墙倒众人推,破鼓万人擂。 事态之炎凉,人情之现实,车稳领悟得可谓是入骨三分。 车家兄弟也许他们之中是最幸运的两个,因为表姐不计毁誉,想方设法地照顾他们两个,起码让他们兄弟温饱无忧。 现在车稳又为蒲城邑立下大功,成为蒲家的家臣,这已经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了。 人贵在感恩知足,更何况,一口也吃不成个胖子。 接下来,车稳收拢心绪,认真地聆听蒲大夫谈起最近在国都发生的事情,更是觉得惊心动魄,后怕不已。 蒲城邑一座小小的边陲城邑,竟然处在了朝堂权斗的漩涡中。任何人稍有不慎,就有可能惹火烧身,甚至落个粉身碎骨。 郯国的公子季明逃到钟吾国国都以后,因为背负弑君的罪名,所以只能躲藏在宫中,轻易不敢露面。 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,此事最后还是被某些人走漏了风声。 郯国的大行人因此专程到钟吾国国都交涉,朝廷内的重臣,无论是司徒德,还是公子瑜,都极力主张把公子季明交还给郯国,免得惹火烧身,伤害钟吾国的利益。 当然,虽然蒲大夫没有明说,但车稳也能猜个七七八八。 司徒德和公子瑜也非良善之辈,恐怕也是想借题发挥,进一步削弱君太后的威望,限制她的权力而已。 君上年幼,君太后实际掌握大权,车稳对此早有耳闻。 性格刚强的君太后当然不肯轻易就范,和公子瑜,乃至司徒德针锋相对,朝中大事乱成一团。 不过,双拳难敌四手,公子瑜和司徒德两个人虽然平时不对付,但在这件事上却同仇敌忾,步步紧逼,逼得君太后穷于防守。 公子季明的几名亲随莫名其妙地出了宫,竟然被人暗杀在宫城之外,查缉凶手的事情最后也不了了之。 朝野的局势已经一清二楚,君太后已经明显处在了劣势。 不过,在郯国发出战争威胁以后,君太后困兽犹斗,竟然把希望寄托在徐国的身上。 三徐之地,本为一家。三国中又以徐国为尊,势力最强。 钟吾国君太后为此备了厚礼,派遣使者到了徐国国都,希望徐国能够出面施压,威慑郯国不要轻举妄动。 “可惜,君太后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。” 说到这里,蒲大夫嘴角露出一丝冷笑。 “司徒德不但在钟吾国德高望重,和徐国的国君平时也多有交往,与徐国重臣大宗伯更是交情匪浅。君太后派出的使者在徐国斡旋多日,四处碰壁,一事无成,其实不过是自取其辱而已。” “徐国君臣不但不肯为钟吾国出头,反而建议君太后交出公子季明,和当初司徒德,乃至公子瑜的主张不谋而合。” 万般无奈之下,君太后可谓是黔驴技穷,最后只好和郯国使节达成协议,同意把公子季明交还给郯国。 为了防止君太后反悔,公子季明现在已经离开宫城,暂时处于司徒德和公子瑜的监管之下,不日就会交还给郯国。 听到这里,邑宰大人似有所悟,小心翼翼地问道,“家主,若是这样的话,那理正司的拖字诀,老臣算是明白了。当日他们想拖延一些日子,看样子还是把希望寄托在徐国身上。”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